2018年2月25日 星期日

科任課







園遊會

新增說明文字






戶外教學



心教-停頓-數息


班親會暖身操-停頓(2)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座號(           )
靜坐技巧:數息     作者:靜坐( 楊定一、楊元寧)2014.06.26

輕輕專注於吸氣與吐氣,把注意力放在鼻尖或下丹田。下丹田是道家的術語,也就是氣或生命能量的根源,可以想像成在肚臍下方約三指寬的位置或肚臍和恥骨的正中央。

每一次吸氣,只需知道自己在吸氣,觀察吸氣的過程,直到吸滿了氣為止。
呼氣時,開始數「一」,直到吐完氣為止。
重複同樣的吸氣、吐氣循環,同樣的,吸氣,吐氣時數「二」。

每個吸氣吐氣循環計數一次,只有呼氣時才計數,直到數完「十」為止,再回到「一」重新計數。不斷重複「一」到「十」的吸氣吐氣循環,直到靜坐時間結束。

這過程愈來愈熟練之後,可以開始留意呼吸的質地,留意一呼一吸之間隨之而來的溫暖、微微刺痛、以及其他伴隨著呼吸而來的各種感受,就像母呵護小雞一般,留意所觀察到的每一個特質。這一觀察可以延伸至整個之間的那一個空檔為止。

如果心思飄散了,輕輕把它帶回當下這一刻。當下這一刻只是數息。分心了,就回來數息,除了數息之外,沒有什麼好忙的。以同樣的方式,反覆處理分心的問題,一發現就回來數息。不需為老是分心而自責,只需要知道剛剛分心了,然後把心輕輕帶回數息這個方法。對你而言,全世界只剩下一件事,那就是數息。

這就是數息法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家長閱後請簽名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這段時間,
當小朋友煩躁時,
老師常常帶領全班數息,
讓奔馳的眼睛、耳朵、大腦
「停頓」下來,
回到內心......

小朋友,
你喜歡這種靜心的方式嗎?
你覺得數息能幫助你靜心嗎?
數息後你是否更能專心上課呢?
請在愛心中,
寫出你的真實感受。

心教-情感切入


班親會暖身操(4)-從感受切入問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座號(         )

一般人面對自我,經常是陌生的。當面對自我,我認為內在的感受,會提供訊息,引導我們漸漸地進入一個靜謐之地。

托勒的書和薩提爾模式的理論,對我而言,彷彿是一種內在的開啟,我可以更深刻的覺知身體的悶,覺知身體卡住的部位,尤其是在胸膛、頭部與肩頸,我讓感受進入更深刻的體驗位置,進入了一種寧靜的層次,毛細孔的感官也因此擴張。逐漸地,我可以讓寧靜的層次停駐更長久,更輕易的轉換。

我常在感受的層次,連結孩子們的內在。感受是進入自我的入門關卡,那麼渴望的層次,便是進入自我的秘徑,一旦進入了,便有機會駐紮在自我,與自我深深相遇了。

在與孩子溝通時,大人常忽略從孩子的感受切入,常常是以說教的方式面對孩子,一直灌輸道理。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時,應引導孩子覺知自我,不再害怕說出感受。

在我任教的作文班裡,有一天,一位小四的男孩哭哭啼啼的,不肯進教室上課。焦急的媽媽則在一旁詢問又勸說,可是一直問不出原因。我先蹲下去和他一樣的高度,看著他的雙眼,用不指責也不討好的音調,溫和的請他看著我。我問他:「媽媽說你今天不想上課,怎麼啦?」(我不會用「為什麼」這個詞彙,因為這帶有批判意味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J  請小朋友完成以下表格。
1.請以文字或圖畫描述一件最近發生、與自己相關、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。
3.請以文字或圖畫傳達出你對這件事情的感受。
2.請想辦法讓自己平靜下來,然後面對自己、覺察自己的感受。(深呼吸三次、念佛......)
4.這件事情應該如何處理?你從這件事學習到什麼?請以文字或圖畫表現出你的觀點。


心教-停頓


班親會暖身操-停頓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座號(         )
J  透過「停頓」帶來心靈的覺醒與平靜,這是【心教】中很重要的觀念,也是成功教養孩子的前提。
J  楊定一博士所提供的練習是很好的停頓方式,能幫助我們把覺知帶回內在,從內觀中獲得寧靜。
把感受,當作最好的練習方法  (楊定一)
 (練習)
輕輕鬆鬆,閉上眼睛。坐著或躺著,都可以。
深呼吸。
觀察這個呼吸,觀察到呼吸所牽動的肌肉、部位。
再一次,深呼吸。
輕輕鬆鬆地觀察到,氣流在每一個部位的流動。
再一次,深呼吸。
進一步,看還可不可以觀察到更微細的牽動。
接下來,把注意力落在身體的內部。
觀察到動。
觀察到覺受。
觀察到熱、涼、動、脹、氣的流動。
觀察到生命所帶來的活力。
注意力輕輕鬆鬆地跟著身體走。
跟著生命的氣走。
觀察身內的每一個感覺。
有時候,透過呼吸,
輕輕鬆鬆地讓注意力,再回到呼吸所牽動的部位。
再重複一次。
不斷地重複。
現在睜開眼睛,看還可不可以感覺到身內的感覺。
面對周邊的人事物,還有一個身內的覺察,好像有,又好像沒有。
好像從這個身內的覺察,在看著世界。
這是最簡單的方法,把注意力落回到生命的空檔。也就是透過身內的空檔,我們隨時活在外在。
利用身體這個最堅實的形相,反而可以隨時找到無色無形,隨時回到「在」。
這就是我說的最大的祕密。
這麼練習下去,你會發現──身心自然會放鬆,而念頭自然會減少,甚至消失。在觀察身內的感受時,其實,不可能同時還有念頭。我們把念頭集中到知覺,在感受。你自然會發現,即使「心」在反彈中,用這種方法,可以讓我們跳出種種自己設定的制約。
流程圖: 替代處理程序: 平靜的大人,才能培養出有安定力的小孩。
不管用什麼方式,請分享您對「停頓」的體會。
 

心教-渴望


班親會暖身操(3)-冰山中的渴望(李崇建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座號(      )
     暑期的行程已滿,從新加坡的講座、作文班的師訓,到靜宜大學6天的師訓課程,我都在示範與解說冰山。是這樣子吧!我夢見冰山的各個層次,有位導師在夢中教導,我如何好奇?如何駐紮在渴望的層次?如何啟動關於存有的體驗。
     大部分的人,生活在屬於自己的生存模式裡,那些關於失落、哀傷創造的對生活的預期模式,與渴望(自由、和平、愛、寧靜、活力、喜悅、力量。)失去了連結因此治療師讓案主體驗自我的生命能量,體驗那些他們曾經驗而不敢經驗的,那些生命的美麗,如星期天早晨的晨曦,如同晨曦間的晨風,那些在記憶裡已經沒有了,但身體仍有記憶的部分。因此父母與教師,便是去創造渴望的氛圍,讓孩子有更多體驗渴望的經驗。
     情緒阻礙了渴望,但情緒反應是生存的法則,是保護我們的的生存,但不是我們本身。我閱讀廖偉棠重譯倉央嘉措的詩:
     「晚霜與寒風       聚壓繁花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只為阻止蜂兒       醉攀花叢」
       想來是的。情緒的反應,正如晚霜與繁花,是來保護人的存有,只是人已經長大了,這樣的方式並不適合了。所以要掃去晚霜阻擋寒風,並非忽略他們的存在。
       生命的能量,正式體驗渴望的美麗,提醒我們真正是誰?
       因此當我在師訓的課堂,提問輕觸學員的渴望時,學員大抵都碰觸到那個美麗的經驗。但我相信,他們有人也體驗到了失落,正因為失落,人們學會了如何應對世界,賦予負面的意義,我們離生命的能量便遠了。
       因此成為一個父母與教師,更能體現自我的生命能量,便更能引導孩子,這是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、教室的由來。
       設想一個滑雪教練,在教導孩子滑雪時,充滿恐懼、畏縮、焦慮、即使教練告訴我滑雪的美麗,孩子也無法順利學會。
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有一份渴望,想成為更好的存在。
大人要做的,就是點亮它。

孩子都想成功,都想被愛、被接納,想當個有價值的人。
大人們,別忘記這件事。
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渴望,就是儒家說的「志」,佛家說的「願」。
請爸爸媽媽引導孩子,寫下他們心中的「志」、「願」與「渴望」。